
從諾貝爾物理學家身上學習創作力
來自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發
你聽說過John Hopfield嗎?
這位剛獲得今年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可能正在改變我們對大腦的認知。
他的研究不僅影響了人工智慧的發展,
更可能揭示創造力的秘密。
但是,他的發現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呢?
我最近聽了Lex Friedman對Hopfield的採訪,
裡面內容真的很扎實。
作為一個42歲的作家和創業者,
我從未想過物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結合
竟能給我如此多的啟發。
Hopfield教授以他在聯想神經網路方面的
開創性工作聞名,
這些網路現在被稱為「Hopfield網路」。
它們是現代深度學習的先驅之一。
但真正吸引我的是他獨特的視角:
用物理學的語言來理解生物的複雜性。
聽起來很學術,對吧?
但請別急著轉台。
這些理論對我們的日常創作和工作
可能比你想像的更有幫助。
Hopfield認為,
物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結合
可能是理解心智的關鍵。
雖然他是物理學家,
但他致力於將物理原理應用到生物學,
特別是神經科學領域。
這種跨界思考讓我想到了
我們在創作時是否也該打破常規?
有趣的是,
Hopfield指出現有的神經網路模型
(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AI)
可能過於簡化了。
它們忽略了生物神經網路中的許多關鍵特性。
這讓我思考,
我們在創作或經營事業時,
是否也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元素?
根據Hopfield的研究,
大腦的運作並不僅僅依賴單個神經元,
而是依賴大量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開發新產品時團隊發想的碰撞,
正是我們大量神經元的相互作用。
也許,創意不應該是孤立的火花,
更應該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Hopfield提出了三個關鍵機制:
回饋機制
回饋機制對於生物神經網路中
用來理解學習、記憶,甚至意識。
像是藝術家在創作中
根據視覺或情感回饋修改。
這個過程就是回饋機制。
我們在寫作或開發產品時
不斷修改和調整的過程。
也是不斷審視自己的作品,
根據感受進行修改一樣。
在我們的生活中,
如何建立有效的回饋循環?
是否有意識地利用這種機制,
來提升我們的工作?
集體行為
大腦依賴神經元間的集體互動,
非單一神經元活動。
創造力需多腦區協作。
音樂創作調動聽覺、記憶、情感等。
跨領域合作如腦區協作,
產生突破性想法。
那麼在我們的工作中,
如何促進集體智慧,
共同激發創意?
集體行為則讓我聯想到
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合作時產生的火花。
就像音樂家創作時,
需要調動多個腦區協作一樣。
三維結構
它讓我思考如何在工作中
建立更複雜、更立體的思考模式。
也許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看問題,
才能激發真正的創意?
我忍不住要問:
你的日常工作或生活中
有這些機制嗎?
如果沒有,你會如何設計打造這個系統呢?
這些想法讓我對創作和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也許我們都應該像Hopfield一樣,
用跨界的思維來看待自己的領域。
誰知道呢?
也許下一個突破性的想法,
就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推薦閱讀:
- 說話的藝術:最被低估的成功技能 - 探索如何有效傳達創意想法
- 短影音vs長影音:如何建立完美的內容飛輪 - 學習如何創意地呈現你的內容